“ 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
——辛弃疾
元宵节,月华如水。街上灯火阑珊,给这一份冷清的月色平添了几分温暖。街灯与各式各样的灯笼照亮了人间的热闹。屋内,厨房传来阵阵带着甜味的热气,伴着街上的人声鼎沸,将整个屋子带入到了温暖的世界。锅内,汤圆贪恋锅中的甘霖,一口喝成了小胖子。在这氤氲着甜糯香气与热闹氛围的屋中,我似是睡着了。
“将军,有人叛变,将印信盗走!”迷迷糊糊之中似是有人在身旁低语,我不情愿地睁开眼,想看看是谁扰人清梦。只见一个身穿锁子甲的青年跪在一个将军打扮的少年郎身前,那人似乎只有二十来岁,比我大不了几岁,然而面容刚毅,目光如炬,那一分成熟,我以前只在我爹那个年纪的人身上见过。我一时又拿不准他究竟多少岁,正在我苦思冥想他年龄问题的时候,他突然发话了:“我亲自去追那叛徒。等我三天,我若是抓不到叛徒,便提头来见。”声音洪亮而又威严,但却又不脱少年气。言罢,几人便一前一后走了。
目送他们离开后,我突然发现一系列很重要的问题——我在哪?他们又是谁,为什么打扮成这样?为什么他们没有注意到我?——我也不是故意现在才注意到这些,只是思维有些跳脱罢了。我扫视了一周,发现自己似是处在一间古装剧里才会看到的屋中,加上刚才那两人的对话,我敢断定我一定是在做梦。我安慰自己镇定,梦做完了就没事了。我本就是一个非常佛系且乐观开朗的人,不一会就打定主意要在这梦中“苟且偷生”,等着无所不能的母上大人将我从这梦中救出便好。不一会,又有人进来了,不知这人有什么本领,竟让我昏睡过去了。
不知过了多久,我再次睁开眼,忽然听到门外似是有人说:“将军已经将印信取回,不日就会回来了。”还说:“辛将军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能力,以后定当有大作为。……”他们还说了许多,但无非都是些赞扬那位辛将军的话。那位将军姓辛且亲自追叛徒夺回印信,我苦思冥想了许久,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:这位应该就是那常害我诗词阅读扣分的掉书袋子——辛弃疾了吧!说起这位辛大诗人,我和他的交情可还不浅,害我诗词阅读只有两分的是他,害我要背无数难以理解的诗词的是他,害我读一首诗要查阅无数典籍的还是他!我正数着自己和掉书袋子的仇时,身边突然多了几个人,说曹操曹操就来了,他们似乎在商议着什么,我盯着那个掉书袋子,眼里充满了哀怨与愤怒,不一会,他们似是商讨完了,其余几人都走了,只留下他一个人。我想上前和他聊聊,试着劝导他没事不要写那么多诗词。可惜他似乎看不见我,也听不见我说话,但他还是往我的方向望了一眼。没说什么,只是叹了口气,不知是对那叛徒的可惜无奈还是在思念家乡故国。这是我再次昏睡前见到的所有。
再次醒来,他面露喜色地出现在我面前,想必是他已经和南宋取得联系了吧。他孔武有力的面容上,有的是如稚子般的喜悦,这是要回到故国时的开心;有的是似老人般的沧桑,这是对过去艰难岁月的感慨;有的是难以言表的痛苦,这是对逝去的士兵们的悲痛与惋惜;有的是迷茫,这是对前路的不安;……但总体上来讲,他还是喜悦的。这就如同出征多年将要回家的士兵一样,经历世事,终于要回家,但又害怕回家看到的是“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旅葵”。我看着他收拾好行李,自言自语地说他要回去了,他终于可以实现多年来的愿望了,他终于可以为朝廷收复失地了,他终于可以帮助那些在金人手下受苦的同胞了。他的声音带着颤抖,是太过喜悦,也是对一路走来不易的感慨。他似是哭了,这是我第一次将他当做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而非是书上所写的文字或画上所绘的图像。
又过了许久,我在一片混乱中醒来。马蹄声、嘶喊声、号角声、厮打声……一系列声音混杂在一起。满地血污,远处似乎还有残尸断肢……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、沙土味……这就是战争。在这片混乱中,我一眼就望见了辛弃疾,他身着铠甲,骑着战马在战场上奔驰,无人可敌。他带着几十人冲进了几万人的敌营,带走了敌人的首领张安国。明知他会毫发无伤,但我还是觉得十分紧张,不仅仅是为他紧张,也是为战场上的士兵紧张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披荆斩棘,尽管听旁人提及过,也未曾想到他是这般英姿飒爽。“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”,这是我能记起的最适合他的句子了。望着他远去的方向,过了好久,我才渐渐昏睡过去。
醒来是一片寂静,我看着他在案台上俯首写下了《美芹十论》《九议》等文章来建议朝廷,写时他脸上洋溢着的坚定让我有些动容。我知道,他呕心沥血写下的这些文章会深受人们称赞,广为传诵。可又怎么样呢?那是一个不想再打仗,一心只想苟且的懦弱朝廷,谁又会去真正关心他写的策略究竟是否可行?反正他们也不会去实施。而这个工作狂还这么辛苦地写着,怀着一腔热血等待着回应。我看到他在大殿上接受皇帝任命,眼神坚定,宛如赤子。我突然很为他不忿,文武双全如他,智勇双全如他,赤子之心如他,满腔热血如他,这样的他又怎能让人闲置在一旁呢?我随着他去了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等地,看着他造福百姓,看着他在37次频繁调动的情况下,仍饱有爱国为民之心。
元宵节,我看着他出游。旁人都喜笑颜开,就只有他在这么盛大的节日中不见笑容。在这人来人往的街上,他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会,不一会,他似是在寻找什么。他一向谨慎,不会弄丢东西,我有点好奇他究竟是弄丢了什么,又为何会如此着急。不料,他往我所在的方向看来,微微一笑,似是安心了许多。回去他便泼墨写下了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的千古名句,不知他具体是在何种情境下才发此感慨,我想他可能是看到了他自己,抑或是和他一样不肯同流合污的知己。如果他能听到我说话的话,我一定会好好和他讨论一下这首诗词的意境与他的心思。
这一次睡得有点久,再次醒来,他正擦拭着他的剑,独自饮着酒,不一会儿他便有些醉了。他舞着剑,白衣飘飘,风姿绰约,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”我知道他是想到那些驰骋沙场的日子,不知他是否想到了某个兄弟、某件事。我突然十分遗憾,如果我能是一名士兵该多好,那么我也可以与他沙场并肩,分得他那“八百里”的赏赐。此词当真豪迈而又遗憾。
最后一次见他,是在他68岁时。那时皇帝召他回京任职,他欢喜,但却不再是如同少年那般欢喜得不能自已。那时的他已病入膏肓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我强忍着泪水送了他最后一程。他临终时大呼“杀贼!杀贼!”而我也陷入了永久的昏睡。迷糊间,似是有人说这灯为何熄灭了?我拼尽力气看了眼自己,原来,这灯中的火就是我啊。开始时我是他房间的一盏灯,后来我是他冲进敌营时的一场战火,再后来,我成了他的灯。
再次醒来,汤圆香气扑面,热腾腾的气息熏得我双眼发胀。我望着街上,还是一样的熙熙攘攘,灯火阑珊,只是那个人我要从诗词中才寻得见他的影子了。
[点评]“我”化身为火,重返历史现场,见证了辛疾弃以身许国、热血澎湃、精彩而又无奈的传奇人生。作者将辛弃疾的代表性词作、相关史料、自身体悟和大胆的想象有机融合,在真实与梦幻、现实与历史间自由行走,巧妙行文,构思新颖,写法别致,语言流畅,描写生动,情感丰富,可读性强。(指导老师:刘军华)

